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业界共议编辑精神与责任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20/11/24 作者:孟 叶


淮安市天津路小学《宝葫芦的秘密》电影课观影现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1月16日,“聂震宁《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出版座谈会暨编辑素养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学会、出版社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就聂震宁《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的出版座谈,并就青年编辑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讨。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提出,编辑不仅仅是内容把关的核心人,还是集编辑、编码、编程、编导于一身的全能型高素质人才。虽然编辑也开始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但人工智能永远代替不了编辑。

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70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社长黄强在发言中表示,当今时代,图书出版业整体上面临巨大挑战,但精品图书对于优秀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性却与日俱增。《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既体现了聂震宁作为出版家的专业思考和文化担当,更寄托着他对青年编辑、我国出版队伍的重要支撑和未来中坚的厚爱和期望。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直高度重视青年编辑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比如举办入职培训和教学实习,实行导师制;举办青年编校知识和技能竞赛,鼓励青年编辑参与全国各类赛事书展,开展科研论文评选、说课大赛、演讲比赛等,也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本书里的诸多理念。通过多年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人才资源是出版的第一资源,青年编辑是做好编辑工作必须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

人教社将《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作为“编辑素养丛书”的第一种书重点推出。黄强建议:青年编辑要获得成长,需要切实打牢专业功底、严把图书的政治质量和编校质量关、增强出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云生在致辞中表示,《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具有奠基作用、补短作用、提质作用。编辑能力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苦练内功、久久为功的艰苦过程。

与会嘉宾在发言中就编辑培养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讨,对《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出版的重要意义给予肯定。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矛盾是,新编辑力量大量涌入,而业务能力却严重不对接,这是一个很多社长经常谈到的事实困难。因此这本书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中宣部巡视员、专职巡视组长刘建生关注青年编辑们的生存和心理环境。他说,做编辑要在职业、情怀、眼界、视野、基本功、协同、社会担当、技术和艺术、书品人品等多方面下功夫。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该书作者聂震宁用三个震撼来表达他的感受。他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说,出版人、出版业要有自尊自信,我们也有很多学问是需要探讨的。叶圣陶先生说“我是教人的,我不是教书的”,是很难得的一种情怀。我们出版业同样是出书育人,不仅是育读者、育一代代新人,也育我们自己。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话:“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想学生将来怎样一辈子做人,想想作为社会主义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品德。”由叶老的话,我们也应该想想编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把书出好、把队伍带好,使得我们行业有更好的发展。

《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读者反馈;编辑出版随笔。第一部分内容是该书的主体内容。第二部分内容以栏目的形式附在第一部分内容之后,以体现书信有来有往的特点,通过为青年编辑答疑解惑,向青年编辑传递著名出版人的情怀、理念、经验。第三部分内容是精选聂震宁已经发表的关于编辑出版的随笔文章,包含了其对出版精神、编辑素养、精品书编辑等问题的理解感悟,助读者加深对12封信的理解。(孟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