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时代 我们+什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7/1/3 作者: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编辑部

出版+时代,我们+什么?

这是一个“+”时代。互联网+赋予了一切“+”的可能与空间,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这同时又是一个慎“+”的时代。在碎片化、圈子化、互动化、智能化、区块化的背景下,“+”得越多,“÷”与“-”也如影随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既是总原则,也是方法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得稳, +得准,+得实。

出版因其内容的优势,在新一轮互联网+的大潮中,越发凸显其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一轮又一轮的风投过后,玩转互联网的大V们蓦然回首,发现昔日的拼流量、拼入口、拼终端已经out了,拼来拼去,归根结底,拼的还是内容。这既给了出版人信心,也给了业界错觉,导致我们匆忙去+,急切想+,忧心被+。

出版+时代,我们怎么+,又+什么?

一+内容。诸君会说,那还用说吗?我们自恃的、成天在做的不正是+内容的工作吗?其实静心省思,状况非也。现实是,绝大多数情形下我们把内容出版之后就完成了使命,又忙着去出版下一本图书了。+内容,意味着细分内容的“食材”、多重内容的萃取、联通内容的逻辑、开发内容的体系、升华内容的价值。而这些工作,既是知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又是拓宽知识服务能力的必然,是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命题。 (下转第8版)


谭 跃


林 鹏




张建康


王 民


杜金卿


王永生


李久军


刘丛星


孟鸣飞


金国华


李湛军


李茗茗


柳青松


林疆燕


曲柏龙


涂 华


王忠义


吴志明


谢向阳


杨 杪


杨志强


周亦翔


黄 强


匡贵秋


张艺兵


王为松


郑益慧


黄立新


温六零


肖风华


曹 建


华春荣



周亦翔

(上接第1版)

二+版权。迄今出版业界对版权产业的重视多数还停留在1.0的阶段,也即满足于与作者的签约。版权的开发和授权经营也主要盯住简单的版权输出和热门IP的运作。版权作为出版的核心资产和品牌价值的意义,远未上升到战略的地位,也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版权的维护、版权的管理、版权的开发、版权的升级、版权的资本运作和金融衍生、版权资产的并购等等,还只是个别企业的个体案例,作为体系化、系统化、标准化、资本化的优化运营,中国的出版界亟需补上这个短板,亟需培育版权产业的良好生态,包括引导和培育作者健康、规范、有序、高尚的版权意识。

三+标准。行业信息标准化是一切+的基础,也是出版+技术的前提。以CNONIX为标杆的国家出版信息标准(即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图书产品信息格式规范)已经开始实施,但与国际ONIX的进阶相比,我们推进迟缓,行业的认知普遍欠缺,对出版信息元数据制作的重视度普遍不足。出版业界长期以来对人文社科的偏爱和对科技出版、技术应用的陌生、漠视,与出版业界从业者和领导者的知识结构有关,也与我们重人文轻科技的传统文人思想相关。回顾人类历史上历次出版革命,哪一次不是技术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几乎可以断言,面对未来,不技术,无出版;不标准,也无出版。出版人迫切需要补上标准+技术这门课。

四+人才。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盛行,以致“主编已死”论似乎成了出版的谶言。毋庸置疑,人才流失、薪酬偏低、职业危机等问题已是中外出版界需共同面对的现实,坚守理想成了出版人的精神支撑。但正因如此,吸引优秀人才、留住高端人才、培养新型人才尤为关键。国家所鼓励的“双创”之风、“双创”之策,应当在出版业界强劲起来,股权激励、项目制、合伙人等等体制机制创新,理应在出版+其他之前,成为首要+的选项。否则,出版+什么都白搭。

互联网+,可以+一切,但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媒体融合,理论上可以融合一切,但不等于可以融为一体。在“+”的时代,慎+, 是必然的注脚。而对出版+来说,慎+尤为重要。例如——

慎+产品线。今天说特色出版、专业分工似乎很“古董”,市场风向标成为决策的依据、逐鹿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集团与集团之间、出版社与出版社之间同质化竞争越发严重,低水平重复依然如故。而反观国际出版业,并购重组的逻辑正是专业化出版。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指向,就出版而言,不正是出版产能的泛滥、产品线的雷同吗?

慎+IP。今天,说起IP似乎很新潮,其实并不新鲜。但因为与网络文学联系在一起,与动漫、游戏、热播影视联系在一起,与资本联系在一起,一夕之间时髦起来。结果,大有将版权产业与IP划等号之嫌。事实上,环顾美、欧、日、韩出版业,能真正与IP共舞的仍是少数,以追求IP取代追求出版的本质,是本末倒置。出版,并不都与热门、时髦的IP结缘,或这正是出版的“新常态”。

慎+ VR、AR。与IP热一样,近年来,VR、AR甚嚣尘上,似乎无R不成文。前沿技术、新奇体验固然是创新性、时代性的标签,但不意味着就是标配。这里想说明的是, VR、AR热给我们的警示是,不能以时髦的技术应用和感官体验,代替文字阅读的沉淀、思想价值的领悟。书面知识的习得,远比技术的更新换代靠谱。出版要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但又不能被技术应用勾去了灵魂。

慎+微信。如今,“加个微信吧”早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口头禅,而微信营销也几乎成为新营销的代名词。然而,微信之“微”,也恰是其局限。微信发布内容的属性、朋友圈中的僵尸、点击量中的刷屏、社群营销中的盲点,给人以误导与误信。出版营销,要善于从“微”中观“几”,从“信”中证“伪”。

2017,又一个别具指标意义的年份。本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九大,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本年,将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出版业需要下决心、鼓信心,牢牢抓住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牛鼻子,巧做+法,方能赢得×法效应,在数字出版、媒体融合的大潮中,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