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演绎中美出版文化全媒新态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6/2 作者:夜 雨 任志茜 渠竞帆


每届书展上,主办方、参展方都或多或少地推出系列论坛、对话活动,宾主双方就彼此关心、关注的话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通过脑力激荡、才华交锋,碰撞出智慧火花,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在2015年美国书展上,作为主宾国的中国出版军团,组织、参与了超过8场重磅论坛、对话活动,用现场交流、对话的形式,探讨行业发展,纵论行业未来。

在中美出版传媒产业论坛上,中美出版领袖探讨两国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动态;在中美数字出版论坛上,中外数字出版企业前沿的多位业界领袖解读全媒体时代的新出版业态与赢利模式;在北美图书馆的中文馆藏需求论坛上,多位北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东亚图书馆馆长,在探讨热点问题的同时,也对当前中国出版业的诸多问题积极建言;在以“新媒体时代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与出版”为主题的对话中,中外双方专家就中国文学“走出去”作了深入探讨;在中美教育出版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就传统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全面对话;在亚马逊公司举办的“技术创新助力传统与新兴出版的融合”主题论坛上,中外出版商共商如何推动传统和新兴出版融合大计;在中美音乐出版高峰论坛上,世界著名大众音乐出版专家齐聚一堂,就中美大众音乐出版的差异与融合进行演讲和讨论;在中美图书阅读推广论坛上,中美出版人以“信息时代的阅读”为主题,探讨如何推广全民阅读活动……8场论坛,场场精彩,让现场受众享受了一场场有关出版、阅读的饕餮盛宴。

以“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传媒业发展”为主题,中美出版领袖在中美出版传媒产业论坛上,探讨两国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动态,中国权威出版企业负责人通过介绍各自经营理念,探讨中国出版人在美国及世界领域的发展机会。

中美出版传媒产业论坛

探讨中国出版业的海外发展机遇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派记者 夜 雨

全球出版业正面临深刻变革,如何在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在新形势、新变革中寻求最佳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激发更大的发展动力,是全球出版业共同面临的问题。美国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开幕当天,中美出版领袖齐聚中美出版传媒产业论坛,就这一全球性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以“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传媒业发展”为主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从当前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新特点、面临的新机遇以及发展的新举措3个方面作了发言。他首先介绍了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新特点:第一,出版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图书出版结构更加优化。中国出版业正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第二,数字出版近几年逐渐进入了年均3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仍然是中国出版业增长最快和潜力最大的板块。第三,市场主体实力壮大,转型升级效益突出。

吴尚之认为,中国出版业正面临5个方面的良好发展机遇。一是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二是传统纸质阅读仍有较大市场需求。三是新型阅读方式增长明显,2014年中国的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纸质图书阅读率。四是新技术孕育出版新业态,如网络书店、网络文学、网络出版、网络视听等。五是跨界融合拓展产业链条和发展空间,如与科技、教育、旅游、金融等行业的跨界合作。

对于中国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新举措,吴尚之提出将主要在5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创新内容生产和产品服务。二是加强行业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扩展内容传播渠道,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四是拓展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业态。五是与国际出版传媒企业、技术企业等在内容生产、新技术研发、数字版权保护、版权贸易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构建合作发展的机制。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向中外嘉宾介绍了中版集团的产品定位和海外发展战略,未来中版集团将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学术化出版2个中心话题,形成欧美、新兴国家、亚非拉主要国家和周边国家4个市场逐步开发的基本格局,并开辟重点进入高校、进入研究机构和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路径。他希望以书会友,与国内外出版界进一步开展版权、项目、资本和渠道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为全球图书市场的繁荣作出贡献。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互联网正在对传统出版业产生巨大冲击,与一些同行对此产生的悲观情绪相比,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平认为,出版人应积极地看待这一变化,互联网和数字化将是推动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型发动机,会为行业创造崭新的机遇。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10年,该集团一直将数字化确立为第一发展战略,已经从一家地方性的出版企业成长为全国性的出版企业,正向国际化发展。他认为这一切都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对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出版特征,他认为,内容依然是核心和基础,与技术融合是必由之路,传播手段是利器。

此外,美国出版商协会主席汤姆·艾伦、亚马逊高级副总裁罗素·格兰、国际出版商协会总裁理查德·查金、企鹅(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企鹅出版集团北亚区总经理)周海伦等也进行了现场演讲与交流,为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出版传媒市场的现状与未来提供了框架参考。

作为此次中国主宾国的重要交流活动之一,居于中外数字出版企业前沿的多位业界领袖在中美数字出版论坛发表精彩演讲,就全媒体时代的新出版业态与赢利模式,传统出版业如何在数字时代升级、转型,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如何有效地融合、发展,数字出版格式的标准化和数字产品的进出口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中美数字出版论坛

打造数字时代新型价值生态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派记者 任志茜

中美数字出版论坛上半场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如何开启联合出版计划”为主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宋建新介绍了中国数字出版市场和发展趋势,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亮、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英格拉姆国际内容采集高级副总裁David Taylor和Trajectory首席执行官James Bryant等从各自角度,讨论了如何探求现有数字出版最佳实行方案和拓展合作,为双方市场带来新的内容。

宋建新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数字出版在中国已成为新闻出版产业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出版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数字阅读需求日益旺盛、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数字出版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他透露中国政府正从8个方面展开工作:加快内容资源整合、加快推动传统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正确引导数字出版企业依法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努力营造良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实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工程和加强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和管理。

论坛下半场以“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和有效手段”为主题,美国Klopotek & Partner 公司CEO大卫·海瑟灵顿、美国数字有声图书发行商OverDrive公司总裁史蒂夫·鹏塔士、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张纪臣、英国出版科技集团中国区总裁孙赫男等,就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和有效手段,分享了他们对于促进各种出版内容国际交流的观点,讨论了商业无缝交易程序的行业标准和最佳的实施方案——从版权清算,到大量高度碎片化的内容自动分配等。

张纪臣以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为例,讲述了传统渠道中盘商的数字化转型。他认为,数字出版的核心是出版运营模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出版商必须从生产产品向提供知识服务转变,构建新的盈利模式;由于知识服务的范围拓展,出版业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趋势;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版与科技的融合成为出版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数字时代依然需要传统渠道商,其数字化转型必须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实现内容、技术、渠道和平台的融合转型,以实现聚合资源、促进数字阅读、构建出版产业共赢的商业模式。

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蓬勃兴起的数字出版,深深影响了整个出版行业和商业流程。中美数字出版论坛,是中美出版业的一次重要交流活动,两国出版人发言精彩、思考先锋,不过由于翻译和部分嘉宾发言时间过长导致部分发言者不得不精简发言内容,论坛更多为精英出版人的观点展示,彼此交流时间稍少,对此不少现场听众也表示遗憾。

不少图书馆馆长呼吁,中国出版商在向海外推广的同时,应多考虑用户和图书馆需求。

北美图书馆界建议

尊重用户做好文化传播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派记者 夜 雨

今年美国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几乎都以中英双语呈现,但也许只有这一场例外。当近10位演讲嘉宾均以中文演讲,在一派“英格力士”的环境中,此次论坛让本报记者颇感沟通的畅快、以及海外学者的率真和亲切。这场以“北美图书馆的中文馆藏需求”为主题的论坛,汇聚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馆长周欣平、哥伦比亚大学东亚馆馆长程健、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郑力人、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图书馆代馆长何义壮、多伦多大学郑裕彤图书馆馆长乔晓勤等近10家北美知名图书馆馆长现身并演讲,他们均为北美东亚学术界的资深专家、学者;台下听众也多为中国图书馆界或出版界“大拿”,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等。

这些在北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东亚图书馆馆长,从自身研究领域和所在图书馆的馆藏现状出发,分别就“多媒体资源收藏的时代特点”、“北美东亚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关于中文大套书及问题”等主题进行发言,特别对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北美图书馆的多媒体馆藏取向等热点问题,与中国出版界展开沟通和探讨。不少图书馆馆长更是带着问题意识,对当前中国出版业的诸多问题积极建言,希望与中国出版界精英一起沟通理念、交流经验、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希望中国图书更多走进北美东亚图书馆、走向世界。

不少图书馆馆长呼吁,中国出版商在向海外推广的同时,应多考虑用户和图书馆需求。如在推出中文纸质图书时,要考虑同步推出专门针对海外图书馆的图书电子版,这是因为纸质图书到达海外图书馆路途过于遥远、不少海外馆空间有限以及海外读者现实使用的需要;还有人认为,目前国内不少图书选题重复严重,不少学术图书选题过于狭窄,出版商在策划时,应多考虑读者需求,而不应人为囿于选题范围。学者何义壮以“为什么海外图书馆不购买国内出版社的大码洋图书”为例,提出此类图书国内索引制作不完善,或者目录、分类过于简单无法使用等问题;他建议出版商要提供尽可能详细的MARC记录或目录的电子文件,图书馆把此类记录导入到各自馆内的网上目录或发现工具里,读者可通过网上目录或其他发现工具快速查找到每篇资料。

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遭遇过哪些瓶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作品在欧美等海外市场落地、扩展?

人文社与亚马逊公司联办对话活动

聚焦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与出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派记者 渠竞帆

5月28日上午,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亚马逊公司共同举办了以“新媒体时代跨文化文学作品翻译与出版”为主题的对话活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发布了中国作家冯唐的全球英文版《北京北京》新书,人文社还与亚马逊就出版中国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英文版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美国亚马逊公司国际出版部总经理萨拉金出席论坛。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刘国辉主持了研讨。

中方与会人士表示,中美图书市场结构不同,读者的品位、兴趣点不同,出版业的运营模式也不同。在中华的土地上应运而生的作品,哪些能传播到海外,以何种渠道,如何传播一直是中国出版业思考、钻研的课题。新的时代意味着出版渠道、宣传渠道和文化产品本身都在不断变化。不同类型的作品,宣传、出版的渠道不同,如何选择与作品匹配的渠道,使作品通过多媒体的渠道走到海外,是新时代中国出版业必须面对的命题。据统计,2014年在海外出版的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已有100余种,且逐步进入了大众阅读市场。中国文学近几年连续取得的荣誉也值得关注,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2014年阎连科获得卡夫卡文学奖,再到2015年2月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英文版入围美国“星云奖”,每一个荣誉都彰显了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也给中国出版业带来更多机遇。

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虽然不断取得突破,但相较于中国当代文学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这些突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就整体来说,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数量仍然非常小,并且绝大多数图书都未能进入欧美主流图书市场。与会专家认为,这种状况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如中外文化存在差异性、出版市场的需求不同、翻译人才匮乏、中国缺乏专业的作家代理人对作家与作品进行专业的推广包装等。近年来,为了推进中国文学的海外翻译,中国政府每年都推出多种资助翻译和海外出版的项目,助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中国的出版人也在积极行动,探索新的可能。一方面与国外汉学家、翻译家加深交流,邀请他们来华与中国作家面对面交流,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有效渠道和宝贵契机;另一方面与海外的版权经纪人和出版机构通力合作,更加专业地宣传推广中国文学,对作者和作品进行合理包装,力求更深入地开发欧美市场。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作家及出版社与亚马逊这样的大型公司密切配合,将是新的契机,为阅读中国、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便捷的窗口。

萨拉金分析了中国文学作品一直以来在欧美主流市场的表现,对中国作家和出版人提出了中肯建议。他希望中国作家和出版人同时关心普通读者的跨文化共通的心理特征,让中国文化深入人心。冯唐代表中国作家发言,表示在国际文学出版合作日益发达的今天,对图书通过纸版、电子版及未来的有声版等形式,在美国市场及其他国际市场的销售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未来会考虑将更多的作品与亚马逊合作出版发行。

同日下午,在人文社组织的中美文学翻译论坛上,来自中美两国出版人、翻译家围绕“中美文学翻译出版的现在与未来”以及“如何做好翻译工作:代理商、文学经纪人及相关服务商的作用”两个议题进行交流探讨。中国作家毕飞宇表达了对翻译工作的敬意和感谢,并引用两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笑话,讲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的重要性。(下转第7版)












(上接第6版)

中国教育出版商的数字化转型由于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和广泛采用的高质量数字解决方案,将面临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中美教育出版论坛

传统教育出版转型任重道远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派记者 渠竞帆

5月29日举办的中美教育出版论坛邀请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美国圣智学习集团国际部总裁亚历山大·布罗奇,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党组成员、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约翰威立出版公司全球教育项目副总裁乔·海德论坛等嘉宾与会。

宗俊峰作了题为“数字时代的教育出版”的演讲。他首先介绍了中国数字阅读和数字出版的状况,并指出年轻一代阅读习惯的改变和纸质书销量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教育出版在保持内容优势的同时,要挖掘潜力,提高发现内容的能力,向教育服务提供商转型,还要加大推进品牌化建设的力度,将出版、教学、科研相结合,以推动教学成果最优化。在推动纸质教材网络销售的同时,清华大学出版社将与技术商、运营商协作,融合发展。此外,教育出版还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提高发现内容的创新能力、整合内容资源、提高内容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黄强作了题为“中国的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演讲。他介绍了中国数字教育市场规模和中国前100家在线教育机构,并强调中国传统教育出版社的数字化业务正在快速增长。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教育出版机构,正在向教育内容及服务提供商转型。他指出,中国教育出版商的数字化转型由于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和广泛采用的高质量数字解决方案,将面临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公司、软件开发商、移动运营商等多领域的广泛合作。

圣智学习和威立公司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开发的适应师生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化产品。

会后,黄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美国书展可以看到国外教育出版商在数字出版领域根据学生的习题测评、学业评估等做了很多细化工作,开发了许多市场化、个性化的数字教育产品,而不是停留在讨论数字出版的重要性、数字出版该不该做等宏观理论层面。国内教育出版商对传统教育出版并不悲观,也有信心在数字化教育平台和电子书包等产品上实现重点突破,迎接一个满足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教学需求的多介质融合互补、线上线下结合、纸电并存时代的到来,实现由传统教育内容提供商向“全球领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纸电同步出版标志着商务印书馆正式进入了出版的新时代,即全媒体出版的新时代。全媒体出版就是多渠道的同步出版:图书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电子书等形式通过互联网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

亚马逊主题论坛

纸电同步开启全媒体出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派记者 渠竞帆

5月28日,亚马逊公司举办了“技术创新助力传统与新兴出版的融合”主题论坛,与业界共商如何推动传统和新兴出版融合的大计。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肖启明应邀出席并演讲。

肖启明介绍了商务印书馆十多年来在数字出版领域的探索之路。他表示,商务印书馆十多年前主要在工具书编辑和出版方面进行了数字出版的探索,近年来探索的领域更加深入,在资源和技术准备、开发数字产品以及探索数据产品营销渠道等三方面持续发力。2014年年底,商务印书馆取得了一个标志性成果,邀请亚马逊全球高级副总裁罗素高到商务印书馆参观访问,双方就商务印书馆的纸电同步战略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Kindle版上线举行了发布仪式。

2015年,为了全媒体出版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商务印书馆又进行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和组织结构再造。整个出版流程在编、印、发三个环节全面升级为全媒体出版,以内容为核心去策划各种形态的产品。在组织机构再造方面,商务印书馆成立了新的部门——“全媒体制作中心”,以顺应新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流程。商务印书馆还开发了不同形式的全媒体产品,包括纸质书、电子书、数据库版、手机APP等多种形态。销售方面,商务印书馆一边自建渠道,一边与国际著名出版机构荷兰威科集团、美国圣智学习集团、美国亚马逊公司和清华同方知网等企业合作,将数据库、电子书和APP等以多种渠道,以B2B和B2C等多种方式提供给消费者。

肖启明表示,数字出版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过一定困难,如数字产品的著作权问题。纸介质出版权和数字出版权是分离的,这是数字出版面临的最大困境。对此,商务印书馆要求编辑洽谈版权时必须同时购买数字版权和纸质版权,编辑要从选题确立时,就对是否取得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确认,要考虑选题产品的版权归属。据了解,未来商务印书馆将不断顺应市场需求,借助科技手段和工具,以优质的内容为核心和出发点,不断满足读者和用户对全媒体产品的多元需求。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于5月27日邀请世界著名大众音乐出版专家齐聚一堂,就中美大众音乐出版的差异与融合进行演讲和讨论。

中美音乐出版高峰论坛

寻求大众音乐出版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派记者 渠竞帆

中美音乐出版高峰论坛是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继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国际音乐出版高峰论坛”、2012年伦敦书展“馆藏类音乐图书出版高峰论坛”后策划的,在国际书展参与的第三次中国主宾国活动,是之前该集团有关音乐出版系列活动的延续,标志着中南传媒旗下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再次将音乐出版的触角伸向海外,继续迈出国际化音乐出版的有力步伐。

活动联合主办方——美国著名音乐出版集团Hal Leonard Corporation表演艺术出版集团负责人John Cerullo和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孙佳分别以本社图书产品为实例,分析当下中美两国大众音乐出版的不同特点;美方嘉宾百老汇音乐剧研究专家 Andy Prost和摇滚音乐专家James ampion着重介绍了音乐剧和摇滚乐这两种重要的大众音乐表现形式在美国发展的现状和认可度,并提出一些问题,如音乐剧和摇滚乐在中国是否会被大众认可、中国音乐剧、摇滚乐与美国的差异等。嘉宾们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其中,怎样让自己的产品在对方国家更接地气,得到广泛关注,成为讨论的重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的相关领导和部分中外媒体出席了此次论坛。

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大众流行音乐类图书在国内音乐出版市场上堪称一枝独秀,常年动销品种多达450种,市场份额牢牢占据国内大众流行音乐市场的半壁江山,流行钢琴、流行吉他系列是其强有力的品牌支撑。其中,不仅有该社自行开发的本土产品,也有从美国Hal Leonard Corporation引进版权的产品,如乔伊吉他系列,引进国内10余年,经过本土化的编辑改造,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销售态势。美国Hal Leonard Corporation是全世界最大的、以出版大众音乐图书为主的出版社,每周以30余个新品种的节奏投放市场,引领着全球大众音乐出版的潮流。

虽然两家出版社在出版选题和类型上存在诸多类似之处,但由于中美两国文化的不同,在大众音乐出版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上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各自的产品尚不易打入对方市场,也不易受到对方读者认同。此次借美国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的契机,两家出版社联手举办论坛,从文化、风格、曲目、技术、选题、营销等角度探讨中美音乐出版存在的差异,找到融合的办法,从而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这次论坛极大地增进了中美两国音乐出版界的交流,为两国切磋国际音乐出版的新技术、新理念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对于中国音乐出版界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能深入了解其他国家大众类音乐图书出版的先进技术理念、特别是如何提升数字化出版、如何在新技术革命中争夺市场等等,对扩大中南传媒的国际影响力也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希望借助数字时代的到来,更好地推动阅读活动的推广。

阅读推广论坛

探讨全民阅读推广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特派记者 渠竞帆

在我国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活动之际,5月29日,中美图书阅读推广论坛以“信息时代的阅读”为主题展开,探讨如何推广全民阅读活动,希望借助数字时代的到来,更好地推动阅读活动的推广。论坛邀请到纽约大学全球中心出版项目总监罗伯特·本奇、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物管理司图片处处长杨芳、新泽西罗格斯大学教授莱斯利·莫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张秋林、新泽西布鲁姆菲尔德大学教授肯尼斯·孔兹、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参加。

与会嘉宾就如何使用科技,让阅读比社交网络甚至电子游戏更具吸引力、如何让阅读材料更易于实现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