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李峥嵘:读的过程比读什么更重要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20/9/28 作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雨

    1.jpg

    ■受访人:李峥嵘(阅读推广人)

  □采访人:夜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李峥嵘

  媒体人,亲子专栏作家、《科普时报》专栏科普作家,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

  作为阅读推广人,李峥嵘一直主张家长和孩子在亲子共读中成长,她的发言幽默而富含人生哲理,颇受大众欢迎。近期,她同时推出两部新作,让我们看看有爱又有智慧的李峥嵘带来哪些新想法和新观点。

  □你同时推出《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和《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这两本书,是什么契机,和前作《亲子阅读中的秘密: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有什么承继关系吗?

2.jpg

《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李峥嵘著/工人出版社2020年7月版/55.00元


3.jpg

《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李峥嵘著/工人出版社2020年7月版/45.00元


  ■喜欢读者的喜欢。同时推出两本书是因为工人出版社新成立了一个预言家项目组,侧重科学新知,工人社编辑孟阳一直关注我的科普、亲子专栏写作,报选题之后都通过了。社里很重视,书刚出版就推荐入选了全国总工会“职工书屋”书单。

  两本书几乎是同时并行写作的,《司空不见惯》来自我在《科普时报》的一个专栏,《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来自《北京晚报》的亲子问答专栏。两个专栏虽然形式不一样,内核都是科普,通过生活现象看到内在的科学逻辑。

  □要写活泼晓畅又专业的科普文章是很不容易的,能谈一下这些文章的创作背后吗?

  ■科普写作不简单。正如科普作协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给《司空不见惯》所写的序言标题《知趣、智趣、理趣和情趣》——四趣正是我追求的写作目标。

  如何实现呢?比如每一篇文章,我都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里提炼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消费者容易上当?为什么用手机购物比用电脑买的更多?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八卦?为什么你的计划老完不成……每个问题,我都尽量把科学研究的结论讲述得生动有趣。从专栏文章到成书,我全部重新修订,分成四个维度来结构全书,涵盖社会、自然、情感和家庭。希望读者知道科学原理,更能感受生活之美趣。就像物理学家费曼所说,当我了解了科学原理,我更能欣赏一朵花的美。

  □很多童书出版人认为,国际国内的一大趋势是科普百科越来越受欢迎。你多年来也一直关注文化科普领域,对于国内科普读物的出版,是否有一些判断可以分享?

  ■科学和艺术是一体两面,科普让二者融会贯通。宇宙有多大,科普创作的范围就有多大。就我粗浅的观察,出版领域也许会有这样几个趋势:一是顶尖艺术家和顶尖科学家携手合作;二是越来越多科班出身的人投身科普写作,尤其是不少互联网程序员,搜集资料和追踪最新研究的能力很强,科普文章写得非常好;三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新的表述方式,出现影像式的写作,文字、图片、视频、互动并重;四是出现创作团队,形成品牌效应——一切皆有可能。

  □你在推荐亲子读物的时候,有没有刻意平衡过儿童读物品类的比例关系,你亲子阅读的主张是什么?

  ■我不是作为专家去指导别人,而是和大众分享阅读的喜悦。读的过程比读什么更重要。有爱的一家人,读一本电器说明书都可以欢乐多。实际上我更关注个性化的阅读,主张家长和孩子共读——不只是“读”更要“共”,不只是“共读”更是“共度”。首先父母广泛阅读,保持开放的心态。随着孩子的发展,为他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尊重他自己的决定。亲子阅读是一种情感的交融,是大人再次成长的契机。正如我的书《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自序所说:“与孩子共度的日子,是给父母一个重返童年的机会,和过去的自己一起长大。”当父母在阅读中解决了自身成长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童书的选择权往往在家长手中,在选择好的儿童读物的时候,比如科普类,你会给家长哪些建议呢?太早读科普,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幻想力?

  ■永远对生活保持好奇心!借用生物学家卡森的话,如果我有仙女的魔法,我会祈祷每个人保持惊奇之心,终其一生也不会被摧毁。我在最新的两本书中都专门讲到如何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学习力、专注力。比如,跟孩子一起玩,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个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就要给他创造更多机会以便培养持久的关注。很多机构会提供免费研学活动,比如中国科学院的各研究所每年都有社会开放活动。能和科学家面对面,对热爱科学的孩子来讲,是极大的激励,甚至可能会点燃他持续一生的梦想。

  什么时候做科普都可以,适时告诉孩子科学的真相和保持孩子的想象力并不冲突,比如我在书中讲到一个例子,学龄前的孩子问为什么老照片是黑白的?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解释摄影的原理和发展历史,孩子似懂非懂。后来他自己从图画书《卡尔文和霍布斯虎》找到一个答案:“因为过去的世界就是黑白的,后来才慢慢变成彩色。”不用担心这个解释远离科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会接受科学的原理。比起如何解释这个世界,亲子之间更重要的是真诚的交流、探索的过程。